圖片來源:FREEPIK.COM

近年來,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快速進化,從寫文章、翻譯語言、撰寫程式到企業報告分析,AI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愈來愈廣。

不過,使用AI模型的過程中,很多人常會疑惑:「為什麼我打幾句字,卻會被收費?」「AI怎麼算錢?」「怎麼控制花費?」要搞清楚,才能讓你用得安心,也用得聰明。

Token 是什麼?

AI不像人類可以一次讀完一句話再回應,它的工作方式比較像是「一個字一個字讀進去,再一個字一個字產出」。在這過程中,模型其實是以「Token(代幣)」為最小運算單位進行處理。

簡單來說,Token 就像是 AI 閱讀與寫作時的「計數單位」。舉例來說:

英文單字如 “apple” 通常是一個Token。

中文的一個字(如「我」「愛」「你」)各自都是一個Token。

標點符號、空格,甚至某些複雜詞彙可能會被拆成多個Token。

這意味著:你輸入的一段文字,其實會被拆解成很多Token;AI輸出的回覆,同樣也會包含很多Token。而收費,就是依這些Token的總數來計算。

一般AI大模型的費用如何計算?

大多數AI服務商會根據**「輸入Token」+「輸出Token」**的總量來收費。這種方式簡單、透明,也有助於控制成本。

舉例來說,你在ChatGPT API中輸入一句:「請幫我寫一篇300字的公司簡介」,這段文字可能被模型解讀為25個Token。而AI回覆的300字,大約是600個Token。整體一次互動,約產生625個Token,平台會根據當時所使用的模型費率來計價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模型與平台,計費方式略有不同。有些會分別列出「輸入Token費用」與「輸出Token費用」,有些則可能採用固定方案或訂閱制。

為什麼AI大模型要按Token收費?

AI模型是運算密集型的技術,每次處理文字,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伺服器運算資源。Token愈多,表示AI要花更多時間進行語意分析、上下文推理與結果生成,所耗費的GPU或TPU資源也愈高。

因此,按Token收費的方式,不只是合理反映計算成本,更能引導用戶合理使用資源,避免濫用。同時,它也提供了高度彈性,讓使用者能依據實際需求選擇服務深度與成本。

就像打電話是依通話時間收費,AI服務則是依Token數量收費——越多互動、越長對話,花費就相對較高。

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費用多寡?

AI模型的收費不是一成不變,它會根據多項因素有所差異:

一般消費者如何降低Token使用量?

對於一般用戶來說,掌握幾個實用技巧,就能有效控制Token數量,節省成本:

工程人員如何降低Token使用量?

對於企業部署AI應用的工程師或IT管理者,節省Token意味著大幅降低成本支出,以下是幾個技術面的方法:

理解AI的收費機制,才不會綁手綁腳

AI不再只是科技菁英的玩具,而已成為每個人、每家公司都能運用的智慧工具。然而,要讓AI變成實用且經濟的夥伴,理解它的運作成本與計價邏輯就是第一步。

無論你是日常使用者、內容創作者、還是企業開發者,只要掌握Token計費邏輯與節省技巧,就能讓AI幫你省時省力,同時不破產。